新華社赫爾辛基7月28日電(記者朱昊晨 徐謙)芬蘭坦佩雷大學近日發(fā)布新聞公報說,芬蘭和瑞典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反映人體生物衰老水平的“生物年齡”有助更準確預測個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據(jù)介紹,生物衰老是指從成年早期開始,人體細胞和組織隨年齡增長逐漸退化的過程。該過程會影響身體機能,增加患病和死亡風險。生物衰老的速度因人而異,受遺傳、生活方式、環(huán)境等因素共同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芬蘭和瑞典逾1.4萬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健康數(shù)據(jù),并開展了為期10年的隨訪,比較了傳統(tǒng)風險評估工具與衡量生物衰老水平的指標在預測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表現(xiàn)。
研究采用了兩項代表性生物衰老指標:一是“衰弱指數(shù)”,該指標反映身體多個系統(tǒng)健康缺陷的積累情況;二是“端粒長度”,這是一種反映細胞衰老程度的分子生物學標志物。
結果顯示,“衰弱指數(shù)”可以幫助評估一個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僅憑該指標,即可在不同年齡段人群中較準確地預測未來10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將其與現(xiàn)有傳統(tǒng)評估工具結合使用時,預測準確性可進一步提高。相比之下,“端粒長度”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相關性并不顯著。
研究人員指出,這表明“衰弱指數(shù)”可作為一種實用且有效的風險評估工具。目前廣泛應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方法主要依據(jù)實際年齡、性別、血壓、膽固醇水平及吸煙等因素,但未充分考慮個體的生物衰老水平。在未來的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中,可考慮將反映生物衰老水平的“生物年齡”指標納入相關風險評估體系,以提升個體化預測和干預效果。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fā)表在學術期刊《年齡與壽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