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5月20日電 (劉文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辦的宏觀形勢論壇(2022年春季)“俄烏沖突與大裂化的世界”研討會20日于線上舉辦。多領域專家一致認為,俄烏沖突之下世界變局出現“裂化”趨勢。
當天,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吳曉求在開場致辭時強調,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召開這樣一個論壇很有必要。世界現在處在一個歷史的交叉路口,未來向何處去,以及對人類社會和國際格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中國會帶來什么影響,都亟待研究。
吳曉求認為,未來,經濟全球化會變得非常區(qū)域化、集團化。因此,對外來說,要著力改善國際環(huán)境;對內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要著重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著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以市場化方向為導向的改革;二是保持政策的相對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三是重視營商環(huán)境的改善。
人大重陽首席經濟學家廖群表示,世界經濟裂化加速是俄烏沖突的直接結果。能源、貨幣和國際貿易等領域,是全球經濟新冷戰(zhàn)中需要著重關注的領域。俄烏沖突后,全球將發(fā)生俄羅斯與西方快速脫鉤、各國間的經貿往來從全球化向區(qū)域化發(fā)展的趨勢。
在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看來,在全球經濟“大裂化”中,歐元區(qū)國家可能會出現“小裂化”的情況。歐元區(qū)國家希臘的通脹已經達到27年以來的新高,尤其是日常用品有些上漲已經超過了100%,包括食品的通貨膨脹率都上漲了雙位數。如果通脹問題最終沒能解決,歐元區(qū)可能會出現“小裂化”的切斷。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提到,由于西方國家通脹上行,貨幣緊縮預期增強,西方國家的債券收益率上升,對外部投資市場帶來了資產再平衡效應。面對這一局面,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要推動治理體系的多極化。要堅持市場選擇,互利共贏,堅定地推動制度性的開放,推動國內規(guī)則與國際規(guī)則接軌,推進國內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不斷地改善營商環(huán)境。
吳曉求呼吁,中國需要抓住歷史性機會,唯有走不斷擴大開放,不斷深化市場化的改革之路,才可以順勢而為,適應未來發(fā)展趨勢,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同時,要著力緩解、改善國際環(huán)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