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德夯大峽谷,一座深紅色懸索橋如巨龍般橫跨,橋下云霧繚繞,橋上車流不息,這便是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橋。峽谷峭壁間,蜿蜒著在抗戰(zhàn)烽火中鑿出的矮寨公路。
一橋一路,訴說著從昔日“救亡之路”到如今“致富之橋”的世紀變革。
湘西吉首市,一座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赫然醒目,旁邊的詩詞碑上字字鏗鏘:“同仇敵愾赴湯火,陷陣沖鋒打虎狼,吉首男兒身戰(zhàn)死,鐫碑祭奠永留芳……”
時間不會忘記那段歷史和那條浴血奮戰(zhàn)的道路。
1931年,日本悍然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為打通連接西南抗戰(zhàn)大后方的通道,湘川公路于1936年3月動工,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谷,只能靠人力開山鑿壁。矮寨盤山公路是湘川公路中最險峻的一段。面對垂直高度440米的懸崖峭壁,筑路工人日夜奮戰(zhàn),白天錘聲響徹山谷,夜間用竹筒盛滿煤油,將其點燃照明趕工。
1937年3月,湘川公路全線通車。吉首市矮寨鎮(zhèn)文化站干事秧志銀介紹,當時川鹽由此路進入湖南,軍工器材、航空油料等戰(zhàn)略物資也進入抗戰(zhàn)大后方。湘川公路被稱作“戰(zhàn)時生命線”,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進入21世紀,矮寨公路的“九曲十八彎”已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湘西于2007年架橋修高速,終讓天塹變通途。2012年3月,矮寨大橋通車運營,以多項“世界第一”驚艷世界:主跨1176米,當時創(chuàng)跨峽谷懸索橋跨度之最;首次實現(xiàn)塔梁完全分離,減少山體破壞;首創(chuàng)“軌索滑移法”,架梁效率大大提升;首次采用巖錨吊索結構,以碳纖維替代鋼絞線……矮寨大橋通車后,湘西成為往返湖南、重慶的“驛站”,湖南長沙到重慶的車程從16小時縮至8小時,日均車流量超1萬輛,道路網和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
公路和大橋貫通的不只是崇山峻嶺,還有深山苗寨的致富希望。
“時間縮短,極大提升了通行效率,促進了湘西經濟社會發(fā)展?!奔资械潞伙L景名勝區(qū)管理處原主任田赤深有感觸,“大橋仿佛一條鏈子,將鳳凰的吊腳樓、茶峒的渡船、里耶的歷史一一串起?!?/p>
對于路橋帶來的變化,貨運司機劉紅星感觸很深。幾十年前,矮寨“彎彎都是鬼門關”的崎嶇山路,令外地司機望而生畏。天塹變坦途后,從前要繞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現(xiàn)在只需幾分鐘就可通達。劉紅星說:“運輸快捷后,收入漲了,家里樓房蓋了,小汽車買了。之前的崎嶇路,變成了現(xiàn)在的幸福路?!?/p>
在矮寨的排兄村,種植戶楊元妹站在梨樹旁,微信群里客戶咨詢不斷。2017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楊元妹牽頭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起500多畝的金秋梨基地,年產值從起初的三四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40多萬元。如今,矮寨的黃金茶等農副特產通過高速公路走出大山,銷往北京、浙江等地。
交通之變,助推旅游熱潮。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距離矮寨大橋約19公里。2021年,矮寨奇觀旅游區(qū)與十八洞村等聯(lián)合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當?shù)?0后導游楊麗麗說:“如今,德夯苗寨、鳳凰古城等景點游人如織,研學團、境外客紛至沓來,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矮寨正從湘西走向世界。”
“80多年前,這里是用血肉筑起的‘救亡之路’;如今,這里是靠智慧鋪就的‘致富之橋’。”吉首市文史專家、作協(xié)主席張治東感慨,“矮寨不矮、時代標高”的故事,日益深入人心。
夜幕降臨,矮寨大橋亮起點點燈光,照亮了苗寨的千年夢想,繪就了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壯美前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