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圖②:田鳳銀在北京懷柔長城寫生。
圖③:李生程在陜西榆林五里墩長城拍攝。
圖④:“長城小站”志愿者在進行長城資源復(fù)核工作。
圖②至圖④均為受訪者供圖
"> 圖①: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
資料圖片
圖②:田鳳銀在北京懷柔長城寫生。
圖③:李生程在陜西榆林五里墩長城拍攝。
圖④:“長城小站”志愿者在進行長城資源復(fù)核工作。
圖②至圖④均為受訪者供圖
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p>
2024年5月14日,習(xí)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qū)八達嶺鎮(zhèn)石峽村的鄉(xiāng)親們回信,勉勵他們“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深入學(xué)習(xí)貫徹落實習(xí)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大力推動長城保護。越來越多的人抱著“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使命感、責(zé)任感走近長城,用滿腔熱情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
接續(xù)努力、久久為功,我們一定能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編 者
給孩子講長城故事
“我叫‘火箭人’,是一名長城保護志愿者,來自‘長城小站’,這是一個已經(jīng)成立了26年的公益組織?!?/p>
北京市延慶區(qū)八達嶺學(xué)校,“長城文化大講堂”第一課開講,“長城小站”創(chuàng)始人張俊做完自我介紹,給同學(xué)們講起“長城的緣起”。長城最初的雛形是什么?這個偉大工程是如何從構(gòu)想慢慢實現(xiàn)的?孩子們聽得入迷。
出門背一個大背包,左邊裝帳篷,右邊裝三腳架,在長城沿線的山間行走時,張俊的這套隨身裝備就像一個移動的“火箭”,久而久之,“火箭人”這個名字就叫響了。
從看長城到愛長城,從愛長城到護長城。26年來,張俊的足跡遍布11個省區(qū)市的長城沿線。
“最開始做‘長城小站’這樣一個公益性網(wǎng)站,就是和大家分享長城的知識、照片和路線。那時沒有電子地圖,全靠紙質(zhì)地圖和只言片語的介紹去尋找長城的痕跡?!睆埧≌f。
1999年5月,“長城小站”上線。一群熱愛長城的人,聚到了一起。
與此同時,“小站人”每周三固定線下聚會,帶上沖洗、整理好的照片,大家興致勃勃,一起分享著關(guān)于長城的發(fā)現(xiàn)和細節(jié)。
有的磚脫落了,有的部件丟失了……同一段長城在幾個月甚至幾周內(nèi)的微小變化,被這群有心人發(fā)現(xiàn)了。
“我們力量雖然不大,但總要做點兒什么?!薄靶≌救恕焙芸爝_成了共識,“長城小站”的轉(zhuǎn)型開始了。
對河北淶源烏龍溝長城的保護,是第一步。“我們第一次去烏龍溝長城時,它的保存狀況很好,城墻是石頭的,垛口墻很完整。可是沒過多久,‘小站人’去打卡時發(fā)現(xiàn),垛口墻大片大片倒塌了?!睆埧』貞浧疬@段往事。
原來,村里的孩子得知蝎子可以賣錢,便扒開長城縫隙抓蝎子?!斑@件事給我們的觸動特別大,他們不知道身邊守的就是長城,以為長城僅僅是北京的八達嶺?!睆埧≌f。
真正的長城保護,不能只靠一群愛長城的人,生活在長城腳下的鄉(xiāng)親們的守護更重要。
2004年,“長城小站”發(fā)起“家住長城邊”項目。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是一次溫暖的行動?!靶≌救恕弊哌M村子給老鄉(xiāng)們拍照、制作長城宣傳冊和卡片、給長城邊的學(xué)校捐贈圖書繪本、組織志愿者給孩子們講長城故事,還策劃了征文比賽。
“與朋友分享你的長城照片和體驗;帶走垃圾維護長城的清潔;勸阻在長城上刻畫的行為;給孩子們捐一本書;發(fā)現(xiàn)疑似破壞長城的行為立即報告……”2016年,“長城小站”發(fā)起“人人能為長城做的五件事”倡議,保護長城,就可以從身邊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
“熱愛長城,熱愛生活。用網(wǎng)絡(luò)和影像來保護長城?!边@是“長城小站”的一句口號,也是這群“小站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對長城的熱愛。
把長城畫給世界
今年年初,法國盧浮宮卡魯塞爾廳內(nèi),一場名為《萬里長城 中國精神》的畫展于此展出。近20幅長城油畫作品展現(xiàn)了箭扣、司馬臺、八達嶺長城等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致,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駐足欣賞古老長城雄渾壯闊的身姿。
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是中國長城主題油畫家田鳳銀。30多年來,她行程數(shù)萬公里,創(chuàng)作800余幅長城主題油畫作品,在26個國家,舉辦了近60場長城主題的個人畫展?!伴L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用畫筆讓全世界都知道它的故事?!碧秫P銀說。
生于北京懷柔的田鳳銀,在長城腳下的魚水洞村長大?!拔覀兘?jīng)常在長城上捉迷藏、看書,玩累了就躺在上面睡一覺?!彼貞浀溃踔械臅r候喜歡上了畫畫,就在筆記本上勾勒長城的模樣。四季更迭、風(fēng)霜雨雪,長城每畫每新。
1988年,田鳳銀考上了首都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專業(yè)。大二那年,油畫老師讓每位同學(xué)選擇一個創(chuàng)作主題,田鳳銀選擇了長城。
“如果沒有長城,我高考就不會報考美術(shù)專業(yè)?!碧秫P銀說起當時的選擇,語氣依然堅定,“我想用畫筆畫好我的家鄉(xiāng)、畫好長城?!?/p>
“這么瘦小的姑娘,怎么駕馭得了長城題材?”可田鳳銀的決定卻遭到老師和同學(xué)的一致反對。若要畫出長城的雄偉壯觀,需要有扎實的山水畫功底。而建在險峻高山上的長城,對于寫生而言更是一種考驗。
第一次去箭扣長城寫生時,田鳳銀坐著公交車到西八道河,徒步走了8里地到達長城腳下的西柵子村。“當時天要黑了,我只能借住在當?shù)卮迕窦?。”田鳳銀說,“第二天,借宿的那家大嫂起早給我做了早餐,還烙了幾張白面餅,讓我?guī)е飞铣浴!?/p>
80多斤的女孩背著幾十斤的畫具,爬了4個多小時,終于到達箭扣長城。當站在山頂,看著長城內(nèi)外一片秋色,田鳳銀久久不能回神。支起畫板,田鳳銀忘記了時間,不停地繪畫直至看不清畫布的時候,才發(fā)覺天已經(jīng)黑了。
“那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我沒辦法下山了,但若不下山,很可能會凍死在山上?!痹谔秫P銀又冷又餓又怕時,大嫂和村民們上山找到了她,“是長城腳下這些質(zhì)樸、善良的鄉(xiāng)親們救了我。”田鳳銀至今充滿感激。
她既畫雄偉壯觀的長城風(fēng)光,也畫長城腳下生活的人們。在田鳳銀的作品《鄉(xiāng)情》系列里,山腳下村民們犁地、耕作、放牛,長城靜靜躺在遠處的山上,守護著村莊。
5月正是板栗花盛開的季節(jié),毛茸茸的花朵像谷穗一樣垂下。“小時候,我父親經(jīng)常帶著我們穿栗子花,用火烤后擱在窗臺上熏蚊子?!碧秫P銀說,一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板栗樹掛滿了沉甸甸的栗蓬,村民們忙著收栗子、賣栗子。
“板栗甘甜,凝聚了鄉(xiāng)親們的汗水?!睅е曜钕闾鸬挠洃洠秫P銀創(chuàng)作了《長城內(nèi)外栗花香》,2006年被盧浮宮收藏。
田鳳銀的畫面,將中國山水畫的和諧、寫意之美與寫實結(jié)合,取大山大水,致遼闊廣大,盡草木精微,察色彩冷暖。“早期,我追求真實還原長城的樣子。后來,我更想通過畫表達長城的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田鳳銀說。
在鏡頭里長守望
陜西定邊縣,再次登上長城,李生程依舊激動。大病初愈且年過古稀,體力與精力不復(fù)從前,可他還是堅持陪著遠道而來的攝影愛好者們登長城、拍長城、講長城。李生程興奮地說:“去年以來,全社會對長城的關(guān)注度更高了,長城保護和長城文化傳承迎來了好時候,生活在長城腳下的我們幸福感滿滿?!?/p>
定邊縣,自古就是邊關(guān)之地,隋、明長城遺址蜿蜒其間。中國長城學(xué)會會員、定邊縣安邊鎮(zhèn)文化站原站長李生程手持相機,4次長時間、長距離徒步長城,40多年拍攝了幾萬張長城照片,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城通”。陜北長城博物館,便是他考察、搜集、拍攝、整理、收藏的成果。
“陜北長城博物館”7個大字由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題寫。博物館入口過道兩邊,大幅的嘉峪關(guān)、山海關(guān)照片懸掛在土墻上,那是李生程2006年徒步長城時拍攝。展覽面積不大,內(nèi)容卻很豐富,60多個展柜、千余張圖片,講述著陜北長城的保護故事。
“我就出生在這里,安邊鎮(zhèn)五里墩腳下?!敝钢粡埛狐S的長城墩臺黑白照片,李生程回憶說,“我從小就在長城上爬來爬去,聽奶奶講一些關(guān)于長城的故事,覺得長城又熟悉又神秘?!?/p>
20世紀80年代,從美術(shù)專業(yè)畢業(yè)的李生程迷上了攝影,并無意中將相機對準了五里墩。“那種歷史的深沉、歲月的回響,震撼了我?!焙髞?,他拍攝的長城照片多次獲獎,“也讓更多人關(guān)注到長城,激發(fā)了我拍長城的信心?!?/p>
拍長城本體,記錄長城的變化,拍攝長城內(nèi)外人們的生活……在文化站工作的李生程,整日忙碌著。
“我生長在長城腳下,能多做點什么?”李生程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徒步陜北長城,全程拍攝記錄。
說走就走?!靶心易阕阌?8斤,內(nèi)心是一腔熱血。”1992年,李生程從府谷縣出發(fā),從東到西,歷時108天,約走了1500公里,邊走邊拍……餓了就啃一口干糧,困了就敲開鄉(xiāng)親的家門,“老鄉(xiāng)被我只身走長城的精神觸動,對我多有照顧?!?/p>
徒步過程中,李生程利用自己學(xué)過的文物知識,一邊用黑白和彩色兩臺相機分別拍照記錄,一邊嘗試給各個墩臺編號。1115個墩臺的編號記錄、3萬字的調(diào)查筆記、萬余張照片,這次徒步,不僅讓李生程對長城的歷史文化和長城邊的風(fēng)土人情有了更深的認識,無疑也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拍得還不夠?!彪S后幾十年間,李生程一次次攀登長城,并整理出版6部畫冊、拍攝紀錄片、積極推動長城保護立法工作……“我深切感受到,長城保護工作逐步深入,長城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p>
在李生程的鏡頭里,那些曾經(jīng)破損的城墻在逐漸被修復(fù),周圍的漫漫黃沙也變成片片綠色,更打動人的是長城腳下村民們的張張笑臉。“荷包鼓了,生活好了!依托長城資源走上了致富路,大家都從窯洞搬到磚瓦房里住了?!崩钌陶f,鄉(xiāng)親們自發(fā)守護長城的一磚一瓦,并為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著。
話語間,一群小學(xué)生走進博物館,參觀間發(fā)出聲聲贊嘆。李生程滿心期許地說,“陜北長城博物館是多所學(xué)校的教育基地,給很多孩子種下了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的種子?!?/p>
如今的博物館里,李生程的女兒李苗苗忙上忙下?!跋M永m(xù)父親的事業(yè),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崩蠲缑缯f。
?。耐鯚顓⑴c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