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 (黃鈺欽)當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的不確定性加劇,中國與印度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新興市場國家,雙方將如何共同應對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吸引外界關注。
由中國外文局主辦,人民畫報社、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共同承辦的“當代中國與世界:中印智庫云論壇”29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印兩國高端智庫的與會嘉賓聚焦雙方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前景,強調和平合作與交流互鑒方為兩國未來相處之道。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在致辭中指出,堅持和平合作是中印實現共贏的共同愿景,堅持開放融通是中印攜手發(fā)展的康莊大道,堅持變革創(chuàng)新是中印順應時代的有利抓手。他強調,中印兩國智庫應為世界開放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中印經濟合作應為世界共同發(fā)展提供動力引擎;中印人文交流應為世界互學互鑒提供活力源泉。
中國駐孟買總領事唐國才表示,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挑戰(zhàn)突出、影響深遠的一年。中印雙方應在推動自主與開放、維護多邊主義、抗擊新冠疫情、實現共同發(fā)展等方面攜手前行。中印都是文明古國,和而不同、命運與共是兩國文明與哲學共同的智慧和財富。無論中國還是印度,促發(fā)展、保民生,都離不開彼此。
從白馬馱經到玄奘西行,中印兩國具有悠久的人文交流歷史。對此,“新南亞論壇”創(chuàng)始人庫爾卡尼表示,持續(xù)廣泛的人文交流是中印友誼最堅實的基礎。文化使人們的思想、情感、心靈更貼近,有助于消除誤解,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人文交流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便是推動經濟共同發(fā)展,實現共贏合作。貿易、商業(yè)合作將促進兩國人民建立密切聯系。
針對如何充分挖掘兩國人文交流的潛力,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印度著名漢學家狄伯杰在研討中指出,中印雙方需要鼓勵和加強對彼此的研究,增進對彼此的了解。除了大力推動旅游和朝圣等人文交流活動,兩國還需要充分發(fā)揮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互補性。他呼吁雙方摒棄冷戰(zhàn)思維和零和博弈的思想,建立新型對話機制。
談及世界上兩個最大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合作,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副院長陳利君強調,經貿合作有利于中印雙方發(fā)揮各自比較優(yōu)勢、相互取長補短,既有利于在經濟上滿足彼此的需求,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也有利于在政治文化領域加強雙方認知,促進民心相通和改善關系。所以,即使在中印關系發(fā)展困難的情況下,也應加強經貿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印度全球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夏爾瑪認為,歷史上曾經有3000多年的時間,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總量占據全球的“半壁江山”,但工業(yè)革命卻讓歐美國家獲得了150年的黃金發(fā)展時期?,F在,數據革命拉開序幕,中國和印度都處在歷史的關鍵時期,整個世界和歷史對中印關系未來的發(fā)展都翹首以盼。
“中印一定會克服當前的困難,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按照雙方領導人確定的目標,恢復健康穩(wěn)定的良好關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馬加力表示,山水相連的地理位置要求兩國必須建立睦鄰關系,28億人口的福祉要求兩國必須進行有效合作,亞洲和世界的百年變局要求兩國必須進行文明互鑒。加強合作、建立互信、減少摩擦、避免沖突符合中印兩國的核心利益。
中國南亞學會原會長、四川大學中國南亞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士海表示,中印應保持戰(zhàn)略關系穩(wěn)定,兩國必須摒棄零和博弈的冷戰(zhàn)思維,管理好分歧和競爭。中印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崛起中的大國,應特別珍惜中印關系中友好合作的主流和大局,以及和平穩(wěn)定的地區(qū)環(huán)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