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9月10日電 題:訪白云邊檢站:疫情之下,用更好服務減少旅客通關“滯感”
作者 李京澤
2020年2月28日,廣州白云機場口岸迎來疫情重點地區(qū)航班,近百名入境旅客亟待查驗。白云邊檢受命組建特勤工作組,進入口岸隔離區(qū)進行旅客身份核驗。
當時,廣州對入境旅客的防疫工作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閉環(huán),邊檢查驗的很多流程都在探索中。特勤組需要對旅客證件進行人工核驗、人證對照,消毒后再轉入驗放流程。平時20分鐘完成的查驗那天用了6個小時,加上中間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等待,特勤組成員與旅客共處時間超過10個小時。

“疫情期間大家都很壓抑,為了家人和國人的安全請積極配合”,特勤組民警于歌站在檢驗臺后一邊用話語安撫旅客,一邊向前躬身,盡可能地透過護目鏡比對旅客和護照信息。當她看到摘下口罩后一張張疲憊、焦慮的臉,說話的聲音變得更親切,收遞護照的動作變得更溫柔。
于歌從警9年,服務態(tài)度獲得出入境旅客的廣泛認可。作為此次進入隔離區(qū)的第一位女警,隊員們說她獨有的親和力在關鍵時刻起了不小的作用。在當時的工作照中,雖然防護服包裹了面部的輪廓,口罩擋住了大半張臉,隔著護目鏡仍然可以從她的眼神中感受到溫暖。
這雙美麗的眼睛也有尖銳的目光,工作在全國重點航班最多、旅客成分十分復雜的白云機場口岸,于歌練就了在旅客從候檢黃線走到驗證臺間1米左右的距離中判斷人員類型的本領,而那些穿著打扮、行為舉止異常的旅客還在1米外的隊伍里時就已被她列為重點查驗對象。

和于歌一樣,另一位白云邊檢警察姚宇也投入到戰(zhàn)“疫”中。廣州2月的氣溫已達到零上,在口岸負壓留驗室完成幾個小時遠程驗放工作后,他走出來脫下防護服,整個人像從水里撈出來一樣,頭發(fā)一綹一綹搭在額頭上,渾身“熱氣騰騰”。
這是姚宇的再次“逆行”。2014年,非洲國家暴發(fā)埃博拉疫情,白云機場口岸成了境內防控疫情的前沿陣地,姚宇第一時間上交請戰(zhàn)書,和戰(zhàn)友們拉起警戒線守護國門。
新冠病毒來襲后,他在口岸戰(zhàn)疫半年有余。由于防控工作要求,入境檢查的環(huán)節(jié)增多、時間延長,加之檢查員穿防護服,戴手套、護目鏡的諸多不便,影響了旅客的通關效率。姚宇稱其為“滯感”,為了減少旅客的這份感受,他在給護目鏡防霧、提高戴手套翻證件速度等環(huán)節(jié)下了許多功夫。有時候,為了減少去廁所的次數(shù),他喝水只是潤潤嘴。

在白云機場口岸,熟悉姚宇的人都知道他對查驗速度的執(zhí)著。憑借“系統(tǒng)記憶”“肌肉記憶”和“視覺記憶”,他的旅客驗放耗時達到平均35秒,比標準的45秒驗放耗時還縮減了10秒,“姚宇速度”已成為前臺檢查員又準又快的工作標尺。
他的徒弟們說,師父就像一個海量的數(shù)據(jù)庫,這個庫里有世界各個國家地區(qū)出入境政策與中國政策的對應關系;不同國家地區(qū)人員的特征特點;偽造各國證件的“套路”……姚宇將這些數(shù)據(jù)熟記于心,做成工作手冊分享給同事后輩。疫情期間,他的庫里又多了各個國家地區(qū)的疫情變化情況。
如今,白云機場口岸“外防輸入”的工作流程已經完善,面對旅客通關不可避免的效率降低,姚宇在與同事們的業(yè)務交流中總要探討如何通過提速和共情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通關體驗。
防控已進入常態(tài)化,當移民管理警察們再回憶抗疫艱難時刻,那些因查驗旅客核酸檢測呈陽性而被隔離,除夕夜送走家人到崗待命的故事時,他們語氣平緩,眼神堅定。
“說不怕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恐懼來源于未知,但是身為移民管理警察的責任讓我來不及多想?!庇诟枨宄赜浀玫谝淮未┐鞣雷o服的情景,在按照污染程度分出不同等級的隔間里,她按照玻璃窗外防疫人員的提示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套好手套、鞋套,打開一扇又一扇門,一步步走入隔離區(qū)。這個過程中,她才意識到自己第一時間奔赴的“戰(zhàn)場”是何等危險。
從冬季轉眼到了秋季,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白云機場口岸客流量正逐漸恢復,機場大廳內人來人往,落地窗上映著蔚藍的天空和朵朵白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