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庫5月24日電 記者手記丨中文為中國和阿塞拜疆架起友誼橋
新華社記者鐘忠
“您是去參加‘漢語橋’活動嗎?”21日下午,當記者走進阿塞拜疆最大、最古老的大學——巴庫國立大學,正尋思去主樓禮堂該往哪走時,一位女士主動來問,未等記者回答,她又主動說道“我也是去那里”。原來,她是一位“漢語橋”參賽者的母親,前來為女兒加油鼓勁。
在路上,這位媽媽告訴記者,她叫盧娜,兩個女兒都在學習中文。大女兒中文名叫紀向瑤,去年參加“漢語橋”比賽,獲得了阿塞拜疆賽區(qū)第二名。今年再次參賽,力爭第一,代表阿塞拜疆去中國參加全球總決賽。記者祝她心想事成,她開心地笑了。
在阿塞拜疆,“中文熱”已持續(xù)多年,像盧娜這樣兩個孩子學中文的家庭并不在少數(shù)。近年來,為滿足中文學習需求,在阿塞拜疆的兩所孔子學院又在一些學校陸續(xù)開設了“孔子課堂”。阿塞拜疆語言大學孔子學院還和阿塞拜疆國立經(jīng)濟大學聯(lián)合開辦線上中文課程,每期3個月,期期爆滿。
來到“漢語橋”比賽現(xiàn)場,“你好”的問候聲不絕于耳。伴隨著歡快的迎賓曲,人們或站或坐,三五成群愉快地交談。如果不是看到面貌差異,光聽聲音,記者甚至感覺自己身處國內(nèi)。
比賽即將開始,評委和嘉賓就坐,選手席還空著,目光轉向舞臺一角,能看到一群年輕的身影,選手們正為亮相做準備……
此次第24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阿塞拜疆賽區(qū)決賽由中國駐阿塞拜疆大使館主辦,巴庫國立大學承辦。中國駐阿塞拜疆大使魯梅在致辭中表示,“漢語橋”在阿落地生根十載,影響不斷擴大、賽制日臻完善、受眾日益廣泛,已成為中阿人文交流的知名品牌,增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機制,在兩國間架起了語言互通之橋、理解互信之橋、文明互鑒之橋。
“文明因交流而更加多彩,在阿塞拜疆學中文正在成為一種新風尚。作為阿中文化交流的使者,既能講述中國故事,又能向中國介紹阿塞拜疆的美好。”1號選手紀向瑤如此講述學習中文的意義。
熱愛書法的涂可佳,表演川劇變臉的馬思為,講相聲、自詡“阿塞拜疆賈玲”的夏夢,揮劍起舞的申潔……阿塞拜疆大學生們的表演精彩紛呈,觀眾報以陣陣掌聲。
經(jīng)過近3個小時的激烈角逐,來自巴庫國立大學的馬思為憑借才藝環(huán)節(jié)川劇變臉近乎滿分的表演以及優(yōu)秀的筆試和演講成績奪得冠軍,將代表阿塞拜疆到中國參加全球總決賽。
馬思為賽后接受采訪時異常激動。他說:“我不敢相信,我得了第一。我剛開始學中文9個月,靠的就是努力用功。我熱愛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我夢想去中國生活和工作?!?/p>
紀向瑤又得了第二,記者向盧娜表示祝賀。她微笑著接受了,盡管有些遺憾,但第二也很好?!靶∨畠涸賹W一年,明年也要參賽?!?/p>
巴庫國立大學校長巴巴耶夫鼓勵選手們說,能走上這個舞臺的都是勝利者。掌握中文,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感知中國發(fā)展的時代脈搏,就可以使阿中友誼的橋梁保持生機和活力?!跋M銈儼延H歷的中國故事帶回家鄉(xiāng),讓友誼的種子在阿塞拜疆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