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好“信任”這道當家菜
“預制菜爭議”還在持續(xù)。這兩日,有消費者發(fā)現(xiàn),一些商家正在悄悄撤掉“本店無預制菜,現(xiàn)點現(xiàn)做”的廣告語,外賣的一次性餐具上原本印有的“無預制菜”字樣也已被涂黑。那么問題來了,如果菜單上的預制菜都“亮明身份”,你還會點嗎?
事實上,相比預制菜,消費者更關心是否能吃到“明白菜”“放心菜”,關心的是知情權是否得到尊重。誠然,在預制菜國家標準尚未出臺、行業(yè)未全面普及全鏈條溯源的現(xiàn)階段,部分餐飲企業(yè)紛紛選擇主動抹掉“無預制菜”字樣,算是邁出了尊重消費者知情權的第一步,但顯然離獲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票”還有點遠。企業(yè)追求利潤和效率最大化本無可厚非,使用預制菜也算不上“原罪”,但是由此節(jié)省下來的成本,不能只顧著投入營銷費用和品牌溢價,而應讓利于提升菜品品質與提供透明化的服務。
讓消費者吃到“明白菜”“放心菜”,首先食材必須“過關”。食品安全是底線,餐飲企業(yè)首先要保證的就是食材可溯源、能經得住挑剔、能在陽光下“接受檢驗”。與此同時,只要愿意,將預制菜品類、加工方式、保質期限、添加劑標準等細節(jié)標注清楚也不是一件難事。此外,價格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在綜合考量各項成本的基礎上,不溢價甚至降價或許比撤掉幾塊廣告牌、玩文字游戲來得更有誠意。
預制菜不等同于“不健康”,但也確實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它。未來,要重新烹飪好“信任”這道當家菜,除了加快制定標準、推廣全鏈條溯源之外,預制菜必須學會在“公開透明”的環(huán)境下生長。這件事并不簡單,但就是因為它有難度,企業(yè)、消費者等各方才可以一起討論,并努力找出餐飲行業(yè)“小火慢燉”的長遠經營之道。(中國經濟網(wǎng) 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