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辛寧俠)去年以來,柞水縣充分發(fā)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作用,健全救助機制,優(yōu)化救助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切實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全縣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柞水縣將社會救助納入政府重點工作總體布局,出臺《柞水縣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任務分工方案》《建立柞水縣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政策文件,明確各部門職責,逐層夯實工作責任??h級臨時救助每月審批一次,鎮(zhèn)級臨時救助每月審批兩次,對急難型救助對象,在48小時內“先行救助”,并在急難情況緩解后補齊經辦資料和手續(xù)。2022年共審批發(fā)放臨時救助1470戶5072人591.394萬元,審批發(fā)放急難性臨時救助8戶26人6.84萬元。根據全自理、半護理、全護理三個等級,對全縣1511名分散特困人員簽訂四方照料協議,發(fā)放護理費,確保特困人員日常生活有人照料、生病就醫(yī)有人陪護。開展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評估工作,由科級領導帶隊,抽調業(yè)務骨干為成員的評估隊,深入全縣9個鎮(zhèn)辦對1824名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進行精準認定,共評估出全自理1420人、半護理297人、全護理107人。對照料護理人落實委托照料護理服務協議、履行照料護理服務職責等情況進行考核,排查出責任落實不到位的照料護理人6人,已更換到位6人。
縣上全力做好易地搬遷安置點受理主體銜接工作,對縣城規(guī)劃范圍內的6個社區(qū)搬遷安置點居民,按照城市居民辦理低保、特困供養(yǎng)等社會救助事宜;除以上6個社區(qū)外的全縣其他搬遷安置點辦理低保、特困供養(yǎng)等社會救助事宜,按照農村居民辦理。做好易地搬遷安置點救助政策銜接工作,對于縣城規(guī)劃范圍內的6個社區(qū)搬遷安置點居民中已經享受農村低保、特困政策的,如有自愿轉為城市低保、特困的,由本人在原籍提出書面申請退出農村低保、特困待遇后,再在安置點所在地重新申請,有效解決了搬遷安置點居民申請社會救助政策“兩頭跑”的情況,確保了安置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