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劉劍鋒



從我們身邊流過的洛河,賦予了一條河流所能賦予的一切:詩意的山水,美麗的家園,還有清澈的名字。在她走過的地方,她和她的兒女坐不改名,站不改姓。她的兒女們血脈的顏色就是這條河流的顏色,她的兒女們的性格就是洛河的性格。所有的人都會記住自己是洛河人,自己的家在洛河。
因洛河而得名
作為河流,洛河連通了三秦與中原,她在467公里的行程里孕育并滋養(yǎng)了搖曳多姿、斑斕多彩的山水風光、地理風情;作為母親,洛河兒女成行。她的兒女們有著同樣顏色的血脈,同樣的性格,同樣的家園,同樣的名姓。
作為一個從未老去過、美麗深邃又滿腹詩書的母親,洛河替我們梳理并保存著世事更迭、興衰成敗的沉沉浮浮、跌跌宕宕。
洛河給了我們家園,也賦予我們一個個與她的生命和靈魂緊緊連在一起的名字。
在中國文化里,地名不僅僅是一種代表地理實體的符號,它是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打通自然與人和社會的紐帶,從一開始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在洛河沿岸,因洛河而得的地名林林總總。
居于洛河源頭的洛南,是洛河賦予的最醒目的名字。
洛南縣置于隋開皇五年(586年),取洛水之南為名。明避光宗(朱常洛)諱改為雒南,公元1964年復改洛南縣。
而就在洛河誕生的洛南縣西部這個地方,再也沒有比這個名字更為合適的了——洛源鎮(zhèn)。這是千里洛河的第一鎮(zhèn)。這個地方的千溝萬壑蘊藏著洛河這個生命體的所有秘籍。它是洛河之源,是一個母親的生命之源。雖然,這個名字隱沒于大秦嶺南麓的萬山叢中,但是,對于洛河來說,再也沒有一個名字比她更為醒目。
商洛是因洛河而得的另一個醒目的名字。
在今丹鳳縣,在與商鎮(zhèn)遙遙相對的丹江南岸,有一座高高聳立的大山,形似一個巨大的“商”字。人們以為這個“商”便是今天商洛名稱的源頭之一。
雖然此說法僅為口口傳說,其穿鑿之意顯而易見,亦無史料佐證,但是以山水來命名地域城池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色。我們情愿相信商洛之“商”來自于一座秀美的青山。
假若商洛之“商”來自于一座山,那么或許僅僅以山來命名處于山水之間的這個秦楚交融之地是不夠的,她有山的偉岸俊秀也應該有水的清瑩靈秀。山是她的體,水是她的靈。
那么,水在哪里?在洛南。她,就是洛河。
商洛之“商”的源頭眾說紛紜,但是商洛之“洛”的源頭卻是清晰無比,不可置疑。
她源于洛河。
上洛,商洛之古稱。專家依據(jù)發(fā)現(xiàn)的上洛縣治在秦朝的“上洛”泥封以及其他史料和遺跡,得出了戰(zhàn)國時期魏國上洛縣治已存在的結論。
“上洛”之名源于洛河。
《商洛市志》《商州市志》《商洛概況》《商州概況》等在闡釋商洛地名之源時,均有這樣的文字:商洛“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戰(zhàn)國時即有。漢朝忌水,將上洛改為上雒,這是用雒字的開始。”
在漫漫歲月里,雖然屬地、建制更迭,名稱多變,但是,“商”和“洛”這個作為一山一水的名字,卻已經(jīng)深深滲進了這個秦楚交匯之地的血脈之中,沒有過片刻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