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特約記者 張 珊 朱恢軍 通訊員 張青麗)“現(xiàn)在共產黨政策熱(越)來熱(越)好,把我們的房子蓋的(得)好好的,樣樣建設的(得)整整濟(齊)濟(齊)的……”。日前,柞水縣委領導下鄉(xiāng)慰問貧困戶時,收到一封言語不通、錯字連篇的感謝信,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對黨的感謝、對國家的熱愛。
帶著探尋,1月3日,記者走進柞水縣曹坪鎮(zhèn)馬房灣村廟溝口,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嶄新的鋼筋焊接的人行橋,橋對面是一個溫馨的農家小院,平整的水泥院落,整齊的花臺,三間新裝修的瓦房的瓦片在陽光下泛著青光,房子后下方是嶄新的豬圈、廁所。步入小院,新裝的大鐵門、新墻面、新頂棚,包括床、衣柜都是新的,只有堂屋墻上掛的貧困戶脫貧明白卡十分顯眼。
“感謝黨的好政策,不僅給我重新裝修了住房,還給我修了廁所、豬圈和雞舍,這樣我的豬和雞都有地方關了,上廁所也方便了,這是我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感謝信的筆者鄒君柱滿臉憨厚地笑著說道。
今年53歲的鄒君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顯老,手上的老繭也展示著生活的艱辛。說起家里以前的情況時,鄒君柱眼神里流露出無限的心酸。一年以前家中只有三間石板房,墻體凹凸不平黑咕隆咚,地面坑坑洼洼,每逢下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早已成為危房,想把石板房頂換成瓦頂,體弱多病的他沒有一技之長,收入僅靠地里的莊稼,沒錢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院子更是雜草重生,大坑小坑,廁所也由木棍簡單搭建而成,人行橋也是木棍橋。
所有的一切在今年的扶貧攻堅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扶工作隊的干部三天兩頭上門動員鄒君柱加入合作社,并免費提供雞苗、豬仔、袋料香菇,幫助貸扶貧款購買藥種。利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貧困戶居住環(huán)境改善等資金為鄒君柱裝修瓦房、修橋修路、硬化院落,修建了標準化的廁所、豬圈。還為鄒君柱送去了雙人床和衣柜,讓他的家徹底變了樣,讓他真正感受到了黨的溫暖。
“年底合作社分紅就有三千多元,加上雞、藥材收入和各類政策性收入,我今年的人均純收入保守估計也在五千元以上,雖然我文化低,說不出大道理,但我心里是亮堂的,這一切都得感謝黨、感謝黨的好干部,所以我才寫了一封蹩腳的感謝信,表達我的感激之情。”鄒君柱笑呵呵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