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窗訊 2016年5月,我們在山陽縣板巖鎮(zhèn)寧家灣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入戶走訪座談過程中,群眾紛紛將一個身陷家庭貧困、卻內蘊崇高品質的90后好姑娘推介給了我們——
有這樣一個傻孩子:從千里之外的四川來到山陽,幾年來一直精心照顧著92歲的爺爺和癱瘓在床26年的叔叔;
有這樣一個傻媽媽:在照料自己一雙兒女的同時,幾年來時刻不忘將弟媳拋棄的3歲女兒,當自己的女兒一樣精心呵護;
有這樣一個傻女人:將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和弟弟的責任一肩挑起,讓老弱病殘的8口之家充滿了歡樂與生活的希望。
——她就是董文清。
在山陽縣板巖鎮(zhèn)寧家灣村,兩間破舊的土房前,我們見到了這位胖乎乎的姑娘,正端著一碗米飯,坐在石門墩上給爺爺喂飯;在她的身邊,3個三四歲的孩子花蝴蝶一樣盤繞著,或纏著讓她梳頭,或拽著讓她捉蝴蝶,或拿出一塊兒堅硬的鍋巴給她往嘴里喂;在一間黑暗的屋子里,癱瘓在床的叔叔將身下尿濕了,大聲叫喊著讓她幫忙換一下尿布。于是她趕緊放下飯碗,撇下身邊的孩子,又跑進屋去照顧叔叔……
四川飛來的孫媳
板巖鎮(zhèn)寧家灣,一個山水環(huán)繞、綠樹四合的村莊。董文清就住在這座美麗宛若童話的村莊里。
在董文清還沒嫁到這里時,這個不幸的家庭一直靠80多歲的奶奶照顧著。
爺爺魏天壽年輕時受過傷,一生做不了重活,全家生活的重擔便壓在奶奶一個人身上。1990年,二位老人年僅19歲的二兒子魏堂清,在山西煤礦打工時被嚴重塌傷,腰部以下高位癱瘓。1992年, 他們26歲的長子魏堂民,在礦山打工意外觸電而死,大媳婦也在24歲那一年患腦溢血失去了生命。而此時,長子的兩個孩子魏玉久和魏玉俊,一個年僅5歲,一個剛過1歲生日。從此,兩個苦命的孩子就一直由奶奶精心照料著,終于慢慢撫養(yǎng)成人,
2010年,出生于1994年10月的四川渠縣姑娘董文清在廣州一家音箱廠打工時,認識了同在廠里打工的魏玉久,這個被奶奶撫養(yǎng)長大的小伙子勤勞能干,很快便和董文清走到了一起。2012年底,董文清跟隨魏玉久回到了山陽板巖寧家灣,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了一起。
魏家這么多人口,卻只有兩間不到三十平米的土房,除一個小小的堂屋擠著爺爺奶奶和傷殘的叔叔,長大之后的兩個孫子沒處住,只好將灶房改成一個小房間居住。董文清嫁到魏家之后,奶奶只好將小女兒的房子騰出一間讓大孫子和孫媳住。
董文清的到來,讓這個悲傷的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八十多歲的奶奶將這位四川來的孫媳當寶貝一樣護著。奶奶一有空閑,就在村里撿一些瓶瓶罐罐、紙殼子、紙箱子之類賣些零錢補貼家用,變著法子給寶貝孫媳做好吃好喝的,生怕一不小心,孫媳就會被風刮走。董文清懷大女兒那一年,特別想吃辣的,四川人對辣味的嗜好隨著妊娠反應愈加劇烈。細心的奶奶省吃儉用,一下子給董文清買了四、五十斤麻辣條讓她改改口味,還買了十多斤土雞蛋,讓魏玉久做小鍋飯給她補充營養(yǎng)。董文清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感動,因為她知道,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叔叔丈夫,一年連一個雞蛋都舍不得吃,更不用說麻辣條這些“奢侈品”了。
在奶奶的呵護下,董文清漸漸適應了鄉(xiāng)村生活,先后有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同時,董文清也將一位四川姐妹介紹給丈夫的弟弟,這個貧困的家庭又重新響起了笑聲。
艱難歲月讓孝心自然綻放
奶奶一直是家里的頂梁柱。但是這種幸福的時光在董文清嫁到魏家之后的第個四年頭嘎然而止。81歲的奶奶于2015年因病去世,一家大小的生活一下子就沒人管了。
雖說爺爺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招了一個上門女婿,本應和爺爺住在一起,但迫于生活壓力,小女兒一家人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其他的女兒又離的較遠,對于老人的生活根本照顧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