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 鑫 記者 肖 云
2001年夏季的一個深夜,柞水縣小嶺鎮(zhèn)胡家溝顯得特別寂靜。正在家中酣睡的明茂斌隱約聽到門外有小孩的哭聲,他起身查看,發(fā)現(xiàn)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躺在自家門外。也許是餓了,孩子哭得很大聲,明茂斌沒有多想便把孩子抱回了家,并給孩子取名明懷蘭。
明茂斌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癥,腿腳不便,一直未能成家。他與父母,姐姐擠住胡家溝半山腰的一間土房里,日子過得很清苦。明懷蘭的到來,給這個貧寒的家庭,增添了很多快樂。好景不長,明懷蘭的爺爺在她上小學三年級時突發(fā)腦溢血去世,拋下年邁的奶奶,姑姑也遠嫁西安,養(yǎng)父腿腳不便無法出門務工,只得在家里干些農(nóng)活,一家三口就靠著低保維持生活。所幸遠嫁的姑姑時常補貼些家用,并主動承擔了明懷蘭的讀書費用,這才使一家人松了口氣。從小明懷蘭就很懂事,看到身患殘疾的養(yǎng)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難勞作,她都會搶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7歲時,她已經(jīng)學會了洗衣、做飯、薅豬草。
上小學了,明懷蘭每天從家去學校要走近兩個小時的山路。最開始,奶奶背著走一半,她自己走一半,長大后,奶奶背不動了,但每天都會站在半山坡等著孫女放學回家。升到初中后,學業(yè)漸漸緊張起來,明懷蘭便住了校。每個周五,是明懷蘭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她可以回家看望養(yǎng)父和奶奶,為了能多幫養(yǎng)父做點家務,她總是在學校趕著把作業(yè)寫完,常常連午飯都顧不得吃。為了省幾塊車費,明懷蘭從不舍得坐車回家,養(yǎng)父心疼她,她卻反過來安慰養(yǎng)父說:“我走路回家還可以鍛煉身體。”知道家里的情況差,別的同學每周從家拿20塊錢生活費,她只拿5塊錢,最后還要省3塊錢交給養(yǎng)父。明茂斌知道女兒節(jié)儉,怕她在學校吃不飽,經(jīng)常會帶著蒸好的饅頭走十幾里山路去學校。明懷蘭說:“我爸腿腳不好,每次看著他一瘸一拐的身影,我心里既幸福又難過。”
因為家庭的特殊,明懷蘭比別人更加刻苦。努力就會有收獲,今年中考她以全校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柞水縣中學。但明懷蘭有一個顧慮,她告訴我們,高中要去下梁鎮(zhèn)讀書,不能常常回家,怕沒人照顧奶奶和爸爸。奶奶年紀大了,耳朵不好使,爸爸腿腳不方便,去地里干活萬一碰到蛇、野豬怎么辦?有時看著一貧如洗的家,她也想過放棄自己的學業(yè),早點掙錢減輕爸爸的負擔,但每次奶奶都會告訴她:“孩子,不能放棄,只有好好學習,你才能過上好日子。”
明懷蘭明白,她的身上寄托著一家人的期盼,她說:“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來回報我的家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我要讓他們過上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