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賈永紅)姜萬記,1966年出生于商州夜村,曾為解放軍某部士官,后轉業(yè)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國家電網,國家特級廚師。
戍邊天山深處
姜萬記出生在商州夜村,自幼喪母,姐弟7人,他排行最小。父親身體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在哥哥姐姐的拉扯下長大,十四五歲便獨立生活,小小年紀就知道種責任田,亦曾多次去外地賣苦力,拉過磚,下過煤窯。
當時的農村,當兵是每個青年唯一的出路,萬記家里弟兄多,家境狀況不是很好,只要外面能有口飯吃,村上的干部都會先想到姜萬記一家,能送出去一個是一個??!萬記的3個哥哥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先后進了兵營。1984年10月部隊征兵時,姜萬記也被村上推薦參了軍。他喜歡“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的綠軍裝,立志要在部隊干一番事業(yè),不辜負關心、幫助過他的鄉(xiāng)親。
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姜萬記,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坐火車的情景,一路西來,窗外的陌生世界讓他心里無比激動。最難忘的是在吐魯番,部隊在此換乘大“解放”了。為了讓新兵們能扛得住接下來的一段艱苦行程,接兵領導給大家準備了一頓豐盛的午餐,新兵們拿軍用缸子盛滿紅燒肉,對姜萬記來說,那種感覺真是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新兵訓練的地方是在天山深處的和靜縣水電大隊,條件異常艱苦。時值冬季,到處天寒地凍,部隊駐地飲用的是鹽堿水,吃的是玉米面發(fā)糕,每次洗碗后,手拿著碗都會凍在一起,有的人就忍不住偷偷地哭。姜萬記不怕這些,他已經吃慣了苦,所以,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訓練任務,成了一名合格的軍人。
新兵訓練結束后,一部分戰(zhàn)友被抽到駕訓隊學開車,只有初中文化的姜萬記和數(shù)十名戰(zhàn)友被分配到了部隊農場。他們到那地方一看,這是啥地方啊,一片低矮的房子,房前屋后都是虛土,腳一踩下去,“噗”地一下塵土濺起,如果再走一小段路,人就成了土人,分不清誰是誰了。最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批新兵來的多,營房居然不夠住了,農場領導站在大伙兒面前作動員:沒有房子,咱們自己蓋!
接下來就是拓坯、和泥、打柴、鋸鋼管,天天如此,一干就是多日,總算把房子豎立起來??墒悄欠N鋼架結構的簡易房子,冬冷夏熱,人在室內,還不如睡在戈壁灘上。很多戰(zhàn)友都受不了,嚷嚷著要回老家,姜萬記總是在心里鼓勵自己:苦怕啥?人們不是常說,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嗎?
姜萬記種過菜,栽過瓜,看管過梨園,養(yǎng)過豬、兔、雞、鴨,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刻苦鉆研的勁頭,各項工作都得到了領導的認可。農場領導們在一塊開會時,都說這小子行,是個好苗子!1985年9月,姜萬記被調到分部機關,當了一名炊事兵。
“火頭軍”終成大師
由農場到機關,自然是換了一個新天地。機關協(xié)理員把萬記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小姜啊,機關和農場可不一樣哦,吃飯的人和你們基層不一樣,你要好好干呢!干好了大家會說你好,干不好,你可能在這兒呆不長,還得回基層哩!”姜萬記憨憨地笑笑,一個立正,一個標準的軍禮,聲音洪亮地說:“請首長放心!”
初到機關,班長讓他燒火,說這是炊事員的基本功,萬記回班長:“記下了。”果真,每日三餐萬記都提前上班,先把火燒好,等大家都忙起來的時候,他就到不同崗位的同事面前,用眼睛看,用心記。看著,記著,悄悄地練習著,他深感自己廚藝欠佳,就堅持每天凌晨4點起床,在伙房搶做最累最臟的活,目的就是想多學點廚藝。遇到節(jié)假日休息時,他主動找那些技術精湛的同志,向他們虛心討教烹調技術。他不怕苦,不怕累,常常一個人卸整車的煤、米、面、油,給領導和全班同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