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 劉雪松
這樣的“校園官場生態(tài)”,反而是當前整個社會正在摒棄和消除的一種“官僚生態(tài)”。高校應該做的是,把求真務(wù)實、獨立思考的作風,根植于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中。
近日,江南大學“1個學生會主席配7個助理”的文件截圖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媒體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江蘇大學選聘15名學生會主席團助理的通知也曾被網(wǎng)友曬出,而北京外國語大學一份“學生會主席團助理名單”顯示:2013—2014學年度,學校從68名同學中,整整錄取了30人作為校學生會主席團助理。
這么多人熱衷于學生會的工作,當然是好事。理論上,一能鍛煉人,二能多干事。但實際上,如您所知,學生會并沒有太多的事可做,因而“組織能力”的鍛煉與提高也相當有限。尤其是在諸如“1個學生會主席配N個助理”的龐大官僚式結(jié)構(gòu)當中,這些助理中的一部分人,一屆下來可能連棋子的作用都沒被發(fā)揮過,更難有獨當一面開展工作的機會。
但助理也是“官”,也是未來走上社會時,可以與普通大學生在就業(yè)競爭中拉開距離的一個閃亮標簽。因此,對于這個“官位”的趨之若鶩,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給不給這個功利的機會,則取決于大學的決策層。一所高校的學生會,配多少干部比較合適,教育管理者心里應該非常清楚。然而從眼下看,這個“官場”,大有被弄得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的節(jié)奏。它最大的副作用是,不惜拋棄政府倡導的“簡政”理念,以更加官僚化、行政化的鋪張,滿足一部分學生希望“混個一官半職”來填平虛榮心的功利化訴求。
高校是象牙塔,也是社會??赡苓@些高校在選擇學生會干部的過程中,各種程序都無可挑剔。但一個機構(gòu)臃腫、成員龐雜的學生會,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示范。一方面是人浮于事,讓這些學生感覺官太好當;另一方面,在其他學生眼中,容易形成一個特殊階層的概念。并且,由于學生會干部大多是主動報名、擇優(yōu)選用的結(jié)果,因此他們獲得獎學金的機會、入黨的比例等等,相對普通大學生來說,也會更多一些。這就容易造成一種客觀上的誤會——要想證明自己優(yōu)秀,上升的通道便是“做官”;而只有“做官”,才能擁有更多機會與“實惠”。這樣的“校園官場生態(tài)”,反而是當前整個社會正在摒棄和消除的一種“官僚生態(tài)”??梢?,高校學生會這樣大面積、無節(jié)制地“封官”,不只是做個好人、圖個歡喜的小事,它完全有可能是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一記敗筆。
高校紅頭文件隨手一批的虛職,在大學生眼里卻是實實在在的“官位”。學生會不大,卻也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高校應該做的是,把求真務(wù)實、獨立思考的作風,根植于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中,把健康、簡潔、高效、平等的“官風”,吹到每個大學生的切身感受之中。如此,才能教好人、育好人,并把這種校園風氣帶到社會風氣當中。
本報特約評論員劉雪松
這樣的“校園官場生態(tài)”,反而是當前整個社會正在摒棄和消除的一種“官僚生態(tài)”。
高校應該做的是,把求真務(wù)實、獨立思考的作風,根植于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中。
近日,江南大學“1個學生會主席配7個助理”的文件截圖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媒體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江蘇大學選聘15名學生會主席團助理的通知也曾被網(wǎng)友曬出,而北京外國語大學一份“學生會主席團助理名單”顯示:2013—2014學年度,學校從68名同學中,整整錄取了30人作為校學生會主席團助理。
這么多人熱衷于學生會的工作,當然是好事。理論上,一能鍛煉人,二能多干事。但實際上,如您所知,學生會并沒有太多的事可做,因而“組織能力”的鍛煉與提高也相當有限。尤其是在諸如“1個學生會主席配N個助理”的龐大官僚式結(jié)構(gòu)當中,這些助理中的一部分人,一屆下來可能連棋子的作用都沒被發(fā)揮過,更難有獨當一面開展工作的機會。
但助理也是“官”,也是未來走上社會時,可以與普通大學生在就業(yè)競爭中拉開距離的一個閃亮標簽。因此,對于這個“官位”的趨之若鶩,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給不給這個功利的機會,則取決于大學的決策層。一所高校的學生會,配多少干部比較合適,教育管理者心里應該非常清楚。然而從眼下看,這個“官場”,大有被弄得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的節(jié)奏。它最大的副作用是,不惜拋棄政府倡導的“簡政”理念,以更加官僚化、行政化的鋪張,滿足一部分學生希望“混個一官半職”來填平虛榮心的功利化訴求。
高校是象牙塔,也是社會??赡苓@些高校在選擇學生會干部的過程中,各種程序都無可挑剔。但一個機構(gòu)臃腫、成員龐雜的學生會,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示范。一方面是人浮于事,讓這些學生感覺官太好當;另一方面,在其他學生眼中,容易形成一個特殊階層的概念。并且,由于學生會干部大多是主動報名、擇優(yōu)選用的結(jié)果,因此他們獲得獎學金的機會、入黨的比例等等,相對普通大學生來說,也會更多一些。這就容易造成一種客觀上的誤會——要想證明自己優(yōu)秀,上升的通道便是“做官”;而只有“做官”,才能擁有更多機會與“實惠”。這樣的“校園官場生態(tài)”,反而是當前整個社會正在摒棄和消除的一種“官僚生態(tài)”??梢?,高校學生會這樣大面積、無節(jié)制地“封官”,不只是做個好人、圖個歡喜的小事,它完全有可能是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一記敗筆。
高校紅頭文件隨手一批的虛職,在大學生眼里卻是實實在在的“官位”。學生會不大,卻也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高校應該做的是,把求真務(wù)實、獨立思考的作風,根植于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中,把健康、簡潔、高效、平等的“官風”,吹到每個大學生的切身感受之中。如此,才能教好人、育好人,并把這種校園風氣帶到社會風氣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