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防務一號”網(wǎng)站報道,美國海軍日前計劃通過基因工程,將普通海洋微生物改造成生物探測網(wǎng)絡,用來探測敵方艦艇、潛航器發(fā)出的信號。
據(jù)悉,該項目將由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負責,初步設想是從海洋中獲取一種分布較廣的微生物,通過基因工程等技術改變微生物基因組成,使其在探測到敵艦攜帶化學物質后,向環(huán)境釋放某種電子或生化標記信號,達到檢測和發(fā)現(xiàn)周圍海域敵方潛艇潛伏狀況的目的。
當前,美海軍使用的海洋探測傳感器成本高昂,不利于大范圍使用。該項目在前期階段時,美海軍曾試圖通過讓現(xiàn)有海洋生物對敵方艦船做出特定反應達到探測目的,但由于這種做法不確定性太高且收效甚微被放棄。后來,該項目轉為通過基因工程對海洋微生物進行定向改造,獲取高效廉價探測方法。
與傳統(tǒng)探測方法相比,利用大量存在于海洋中的微生物作為探測信號,可大大降低探測成本,且易于大面積應用,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同時,因敵方無法使用傳統(tǒng)暴力手段應對,也減少了作戰(zhàn)武器的使用和不必要傷亡。
對美軍而言,推行該項目并非天方夜譚。一方面,美軍擁有龐大的微生物信息庫,收集記錄全球海量微生物的生長狀態(tài),為美軍研制特種需求的微生物提供基因信息支撐。另一方面,美軍此前已經(jīng)掌握在復雜環(huán)境下將DNA編程傳送給各種細菌的技術,突破合成生物學應用于軍事領域的主要障礙,給日后發(fā)展奠定技術支撐。
然而,利用合成生物學對生命進行改造會帶來不可預測的結果,應用到軍事領域時,問題會變得更尖銳,產(chǎn)生的一系列倫理爭端等“次生危害”則更不容忽視。一方面,從合成生物學角度出發(fā),美軍以自我需求為中心、肆意改變自然界生命軌跡的做法,可能帶來新物種威脅。另一方面,美軍對于合成生物學軍事應用的嘗試,一定程度上加劇世界范圍內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盡管美軍研發(fā)項目的初衷是通過開發(fā)海洋微生物制造探測網(wǎng)絡,但不排除未來開發(fā)探索致命性生物武器的可能性。此外,與基因工程的商業(yè)應用不同,人類目前對通過基因改造生成的生物武器的界定和判斷尚不明確,大規(guī)模的軍事應用和推廣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后果。
誠然,利用基因工程,嘗試改變生命形態(tài),將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生物轉變?yōu)槔旱摹拔淦餮b備”,對于軍隊實力的提升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從人類角度出發(fā),這種做法更需要權衡帶來的不良影響和潛在爭端。從某種意義而言,美軍對于海洋微生物探測網(wǎng)絡的嘗試正是在生物武器邊緣的試探,是一場將全人類利益和安全作為賭注的博弈,帶來的后果可能是其無法承擔和負責的,對此不得不提高警惕保持關注。(程宇一)